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薛应中——从医感谈录

学的目的是救死扶伤

我从医多年,接诊了不少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患者,主诉胸痛、心慌、心烦 、 失眠。我翻看她们的检查报告 , 大多都查过心电图、心肌标志物 、超声心动图,名目繁多,还有什么运动平板、 冠状动脉CT甚至冠状动脉造影等等,然而结果又多为正常。

有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症状越来越重,转而求助于我。我的诊断多为心肾不交和肝肾阴虚,也有人是肾阳虚的症状,嘱她们调理治疗,补养气血 ,一两个月后,症状基本就消失了。

这类患者我见得多了, 天天就在我身边来来去去。 无法确定病因,成了患者的心病。现在的医生太过依赖各种工具,很普通的更年期综合症,竟搞到如此复杂。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技术和设备才是可信的,甚至连骨髓检查 、血液检验、胃液化验 、腹水等检查,统

统不当回事,手一挥,口一张 ,就做了决定。有的医生似乎不会花 一点时间,去想想这个决定对患者有什么影响。患者要忍受穿刺的疼痛,肌体的伤害,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有义

务告之患者。我还知道有一位患者 , 胸片提示“肺内结节,建议定期复查胸片 ”。这个什   么“胸片 ” ,在医生眼里 , 是无所不能的,在患者眼里,也是拯救自己摆脱大病阴影的神器。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 , 患者经过 十次胸片和肺CT检查,经多位专家教授的会诊,仍未确定其病变 , 后来死于肺内感染。

医院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看病最好能找到熟人,比如找一位多少能搭上点关系的医生,这就算是熟人了,这样的医生才信得过。我从前一直以为是多此一举 , 后来才慢慢明白 , 患者有这样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不是“熟人 ”,可能连一个相对“合理、温和、平价 ”的治疗方案都得不到。

在重症监护病房,有些病人的人体组织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持续灌药。我留意过一些报道,很多一线的医生都有类似的认识:如果有一天他们自己到了这一步,是绝对不会这样折腾的。那为什么放到患者身上就是可以的呢?

十几年前我偶遇一位年轻的医生,他的技术是业内很认可的,他对手术有着狂热的兴奋,只要能沾上边, 有时只是看一次心电图,他就会开单子,竭力建议患者做手术。只要一段时间不做手术,他的情绪就相对低落。

我后来经常会想起这位外科医生,人体在他眼中, 可能就像是一部机器,和没有生命的机器没有根本的区别 ,他就像一个修理工 , 能够熟练地拆卸或改换。手术治疗可能会引起粘连、出血、休克或心脏意外;很多患者手术成功,但十几天后人就走了;这个他似乎就考虑得不多了,反正他手术的成功率很高 ,这就够了。

患者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面前“父母心 ”的医生,而有的医生却轻易提出收费高昂的重大手术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生死安危苦乐显然并不太在意。

十年前,我接治一位肝肾综合症患者,我告诉他, 做好心理准备,用一两年的时间进行调治,从根本上改善肝肾功能,激发出自身的能量。几个月后,他各方面症状都得到改善。他来参加我的生日宴会,完全像正常人一样。后来,患者家属听说有一种新方法,接受了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结果经手术和化疗药物介入,三个月后就导致肝功能衰竭,去世时只有三十多岁。三个月时间,患者共花费二十万元 ,家属很后悔,后来告诉我,他这个情况算是好的,一 同入院的病友手术后两周就走了。病人或家属的观念误区,常会导致人财两空的结局。

这些年我眼睁睁看着许多类似的重症患者,为治病花光了全部积蓄,得到的却是精神上的痛苦和身体上的伤害。他们接受的治疗没有提高他们的生存率,有的呼吸衰竭而死,有的感染高热而亡,其间经历的精神刺激、气力消耗、身体疼痛,难以用语言述说。

人的心、肝、脾、肺、肾、皮肤、毛发、舌、脉等所有组成之间,是一个共生的关系 ,过度辅助检查,会带来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在退变,还有诱发癌症的风险;并无必要的手术化疗,带来的脏器损伤,严重耗人气血,也降低了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把小病医成大病 ,把大病治成绝症。这是对人的摧残,最后造成的是与医学本源相悖的后果。

    医患双方,对医疗技术的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很多医生就是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那些高大上的技术,用它们解决常见疾病,反而造成了惨痛的事实。

到我这里来的病人,有很多是吃过苦头有过教训, 醒悟之后辗转找过来的。现在他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疾病,知道从内部调节人体的正气与免疫平衡才是正路。中医药收散兼融、升降相应,动静结合、寒热共济,往往有较好疗效。

所以这些年我不厌其烦地大声呼吁,不要在万般绝望的时候,才想起找中医。

这就要求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有判断力 ,最起码, 如果发现疾病迁延不愈,就应当机立断,让中医较早地介入。中医药 “ 治未病 ” 的方法,在促进重症患者体能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有相当优势。但有人就错过了。这是多么可惜多么不明智的事情。

这些年有不少病人,在经历了手术、多次化疗、肿瘤全身扩散、已是衰竭之象弥留之际时,才来找我。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 没什么好讲。但是,请允许我平心静气地问一句: “你们现在找我,是不是有些晚了? ”

还有的患者思想中老是觉得服中药慢,但他不太考虑的是,其实他的病已经有了十年八年甚至更久,体质已十分衰弱,对于医院的高额费用和反复折腾,患者和家属默默承受 。但才来找中医治疗十天八天 ,就觉得中医慢了。治病需要时间,不是所有的病都能快治。如果坚持不下来,就只能是一段时间有效而已。有些病人多年吃西药无效,转而到中医这里求治 ,又吃中药又吃西药,这样效果不一定会好 。

总之,交易型、投机型的医患关系,是不可能产生好结果的, 古人说“利生于害,害生于利 ”,我们一定要认真审视,真的以患者受益为准绳。只有以救死扶伤为宗旨,医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正面力量。

                             

中医与急危重症的诊治

擅治急症,是中医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很多都是“逆死生”的高手。但近年以来,中医在急危重症的诊疗中,使用度、认可度、美誉度都在下降。救急主要靠西医,中医在民众的印象中成了慢郎中,所谓“中医是善治慢性病的,西医是善治急性病的”;中医的优势似乎退缩在慢性病领域,而对急性病几乎无能为力。

这不仅是外界的观点,中医界抱有此想法的也大有人在。时间长了,中医自己也没有自信,如果用中医思维诊治患者时,常有畏惧心理,不敢大胆用药,如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急症患者首选西医诊治,即使有些患者找到中医求治,中医师也会劝其前往西医院进行抢救。与此同时,几千年来中医在急症预防、诊断、治疗和调摄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长期被忽视,着实令人痛心惋惜。

急症的救治关键在于危重病,治疗在于应急,使病人脱离危急。高热、厥脱、中风、心痛等急症,更考验医生的胆识和水平,生死有时候就一瞬间,用药对与不对,结果大不一样。离开急诊的医术,标志着医学的萎缩。中医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研究,就有可能自动放弃或者被挤出这一重要的临床医学领域,而沦为一种仅能够治疗慢性病的不完全医学。

中医能否治疗急症?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急症”的理念,具体指的是各种急危重病出现危及生命的各种临床表现。

“急诊”,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进而抢救治疗患者。

“急救”,当然就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抢救急危重病患者。

“疾”“急”“极”同音,从不同角度突出了危急症候的表现。

急危重症发病特点,是病势急迫,病情危重,传变迅速,稍有延误,生死问题就逼到眼前。如《灵枢·厥病》篇对真心痛的临床特征:“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黄帝内经》将某些急症冠以“卒”“暴”,如“卒中”“暴厥”“暴胀”等,对应着急性心衰、呼衰、急性肾衰、多脏器功能衰竭、中重度休克、大出血、昏迷等急危重症,反映出先人对急症的突然性和危重性早就有着充分的认识。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之问世,对各类急症的辨证论治,又向前推进一步,甚至可以说,此书的内容可以视作以治疗急性病为主的专著。《金匾要略》中,也记载有“卒死”“尸厥”“自络”“溺死”等急症救治方法,并有解救食物中毒方药。“六经辨证提纲”对急性出血、急脘腹痛、急喘、暴吐、高热、昏迷、谵妄、厥逆等急症,也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证治规律,其理法方药,至今仍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肘后备急方》记述了很多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此书堪称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方法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

以妇科为例,中医在妇科急症治疗方面,历来群贤辈出,代有建树。

如《伤寒论》小柴胡汤治疗妇女热入血室证,《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到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其中许多经验和方药,至今值得我们重视。治疗妇女血崩、经行腹痛昏厥、妊娠剧吐、胎漏、滑胎、死胎不下、子痫、转胞、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以及西医所称的重症功能性子宫出血、难产等等,有大量的成功医案。

中医是一种很接地气,平民性很强的医学,是在对性命审时度势、反复考量中发展起来的医学。我一生见过许多的急症重症患者,有内脏大出血或大口吐血的。有出现黄疸、大量胸腹水及多器官衰竭的。有高烧人事不醒的,一个比一个情况凶险,病入膏肓。

面对急症,怎样才能做到疗效快?最根本的办法,是要靠学习和经验,最根本的原则,是治病要求本,要想办法使药效直达病所。其实求快不应是医生的追求,更不可用大补、峻厉的药刻意追求疗效快。求本就可以了。我的体会,扶正与祛邪兼顾,脑子里不要有快慢的概念框架,而是从缓图治,以复根本,最后的实际疗效,往往反倒更快些。

见效不快,也是因为没有看清疾病的本质。“膀胱湿热”症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治疗棘手、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中老年女性为多发和易感人群,一般尿急尿频尿不适,本就难以忍受,加之淋、沥、涩、痛有时突如其来,发病极快,又迁延难去,情绪波动、心情烦躁时发作会加重,如此恶性循环,这种折磨会严重影响人身心健康。

但是,中医很早就注意到此病“淋沥不畅、滞涩疼痛”的急症表现和特点,华佗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提出“冷、热、虚、实、气、劳、砂、膏”八淋之分,这很了不起,这就为后世一代代医家反复思考、研磨、对症下药打好了基础。在明清时期,中国医界就已经正式提出“膀胱湿热”之名,而且从汉代起,就对“膀胱湿热”在因机证治等方面,进行着越来越系统的阐述,相应的理论今天看来,已是相当成熟。如果不充分掌握疾病的本质、特征、发展方向、对治方法和要领,想快是不可能的。

所以,中医擅长的绝不仅是“治未病”与保健养生,还有更重要的对急症的治疗,完全能担任“急先锋”的角色。越急越重的病,在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的前提下,起效也会越迅速。

中医药不仅能治疗急症,而且问题意识非常清晰。风、火、痰、疲、毒是中医内科急症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病理因素,“正气虚于一时,邪气暴盛而突发”是中医急诊的发病的关键病机。《伤寒论》中有很多急症的救治方法,如“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等。张仲景还曾立有“急下存阴”“回阳救逆”的救急之方,至今有用。屠呦呦因提取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她也多次提及,灵感和启发多来自《肘后备急方》——这就是一本专门的中医急救书。所以,我们对中医一定要重视,尤其是年轻人,一定要懂敬畏,善学习。

用现代医学的分类方法,中医急症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类:

1、突然急性腹痛者;2、突然高热,体温达39℃以上者;3、突然便血、吐血、有内出血征象、流产、小儿腹泻、严重脱水、休克者;4、突发抽搐症状,偏瘫或昏迷不醒者;5、急性尿闭者;6、颜面青紫、呼吸困难者;7、突发心悸、胸痛者;8、发病突然、症状剧烈、发病后迅速恶化者;9、烈性传染病可疑者;10、急性过敏性疾病;11、中毒、服毒、淹溺、触电、割颈、自缢者;12、急性外伤、骨折、脱臼、烧伤者;13、眼睛急性疼痛、红肿或急性视力障碍;14、耳鼻道、咽部、眼内、气管、食管中有异物者;15、其他急症者。

这些急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清热、开窍、救逆、攻下、发汗、理血、和解、涌吐等八法。中医急诊医生要多临床,勤思考,坚持中医思维,增强信心,信心来源于见多识广,随着积累增多,对病机的认识更加清晰,详辨细审,熟能生巧,心中有一些章法,权衡轻重缓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面临压力和紧急时,也不会慌乱,心中有定力。

温病当然也属于急危重症的范畴。从急症的角度看,温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无论壮弱老幼,触之即得,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在病程中,可出现高热、惊厥、抽搐、神错、谵语、斑疹、阴脱、阳脱、气脱等各症状。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都有中医药在急症救治方面的大量实践。在中国疫病史上,许多次温病流行因中医的有效防治,都在有限的地域和有限的时间内,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不止是这次新冠病毒,2003年春爆发非典,还有前些年的登革热等,中医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中医药不仅能急救,并且费用低廉,简便易行。但必需具备中医学扎实的系统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针炙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急救技艺之一。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其中有许多急重症的的针灸治法,如内科的呕血、卒心痛、热厥、寒厥、痉症;儿科的脐风、妇科的痛经、崩漏等。

急症来势急,发展变化快,治疗上强调应对一个“急”字。而这正是针灸的长处,它不受处所、时间、设备、药物等环境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应急,且费用低;对于抢救昏迷、痛症、痉挛和以及部分血症,常有针入病除之效。其效果之神奇与快捷,很多情况下,远较于药物为上乘。

学习针炙,要在临床时细心体会,思考、感受针灸在降压、降温、控制抽搐、利尿、醒神、抗心律失常等诸多方面的作用,要将针灸部位、手感等具体方法变得随心应手。

关于中医急救的型剂,中医自古除汤剂外,还有酒剂、水酒合煎剂、丸、散等。外用制剂治疗急症,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非常丰富。很久以前的土瓜根及猪胆汁之导,实际上就是最早的栓剂和灌肠剂。其它如洗方、熏方、坐药方、鼻腔及舌下给药等,都为治疗急症提供了有效剂型和方法。这种多剂型、多途径的手段,至今仍是临床救治急症的有效方法。救治的全部目的在于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只要能纠正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改变,挽救患者的生命,在具体方式上不可拘泥。

现在的各类中医急症剂型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大方针有些偏离,一个对于急危重症有效的中医治法,不可能覆盖所有的情况,可能会因为观察样本太小、病证局限、患者个体差异等等,使之产生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那么,一个方案的有效性,不太可能是普适性的。即使是分型研究,也不可能穷其全部,何况还有四时之差、地域之别呢?

当然,现代中医多种型剂治疗急症,其总体有效之处还是值得肯定的。中医思维有独特之处,经过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荟萃和积累,在更大的层面和数率上,它的总体确定性、可重复性,又是成立的,中医药学是中国先民们千百年来的结晶,也正得益于海量的微观的临床信息,才形成了很多看似混沌实则便捷灵验的思路,这也正是人类医学在未来必然要达到的结果。

即然历史上治疗急危重症的大家不绝于世,代有才人,治疗慢性病的优势也得以保存,但治急危重症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中医临床上失去了整体辨证思维,在治疗急性外感热病和急危重症方面又失了平台,致使其优势在弱化,范围在缩小。

2、由于中医遵古配方,在现代宣传中居于弱势,加之医院急诊科缺乏中医人才,有了急病,就赶快输液、打针或做手术,这使人们逐步在心里形成一个概念:急症还是西医见效快。此外,分科太细,也影响了中医急诊的发展。

3、中药服用方法不太方便。中药大部分要按照传统方法煎煮,在某些方面受时间、条件等因素制约,确有不方便的地方。所以,有了急症就只好求治于服用方便的西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慢性病才服中药的误区。

4、中医本身怕担风险。社会上流行一种偏见,危重病人如果单纯用中药救治无效死亡,家属就会认为被耽搁,在现在这样的医患关系背景下,还有可能担很大的责任。在治急症方面,总是谨小慎微,瞻前顾后,而行事果决、一心以救人为念的中医师越来越少,这也致使中医在治急症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

5、在医学教育方面,“以西律中”的倾向,不能完全遵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教学、临床、科研等,这也使其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急症诊治这一原本不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需要社会认可。迄今为止中医药仍然被老百姓误认为只能治慢性病,治疗急危重症的疗效无法和西医相比。在当今的急诊重症医学界中,中医学的处境更加尴尬。我一生的临床医案,有很多急危重症的记录,我都做了详细的整理与收存。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疗效不容忽视,过去是这样,现在也仍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我们学中医的人,对于中医急症思维要系统理解,灵活运用,以更好发挥中医在急症领域的优势,促进中医急症学的发展,也让中医的急诊重症医学事业,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地位,有更多的发言权。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回望我对医学的探索历程,以及临证六十年的经验、体悟,其中有一条探求中医原理的明显主线,那就是在实践中“观测”、摸索“气”在生命体中的状态表达、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和调控方法。气的存在,在我经手的无数医案中得到证实,也一直有效指导着我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

我有过十万次计的诊脉经历,时日久深,渐知气之存亡,或沉紧,或双弦,或钩啄,或促散,所谓“魂魄谷神,皆见寸口”。

行医久了,对气血运行的病理变化,感觉会一天比一天精微。有时人体血气在经脉中正常流动,经脉气血滑润流畅,当病情变异,会察觉如江河之水徐徐蒸发沸腾,渐渐出现隆起或衰微之像,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好像触觉被放大了,与普通人的正常感觉完全不同。

在同样漫长的针灸实践中,也可感受、体悟出针刺对于气(或曰经络信息流)的干预、激发和调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我经常会想,如果给“气”带上彩色的光标,我们就会看到,它流注于体表的各个腧穴,围绕着和穿透人的肉体,并散发出它自身特有的辐射,甚至在人体外都有一层带着光晕的软膜。

这并不是我的想象,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有人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对针灸行为拍照,发现电晕有明显变动,在手法补泻、经络感传或内脏牵拉反应时,图像均有变化。

我明白现代人对“气”形态的认识颇具争议,认为气是相对模糊的、是没有客观指标体系的。这个概念也确有不易理解的地方,我当然理解这个感受。主宰生命的“东西”虽然存在,但却看不见且无法证实或接受。我的想法是,我们不能因为时下验证不了其中的奥秘而丢弃,更应该加强研究和保护中医医案的个性化基因。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内经·素问》,“气”是中医学的立足之根,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伟大发现,具有非凡的应用价值,正所谓“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

由于气氤氲无形,气的功能隐而不露,所以它发挥作用不像有形实体那样,必定显示在对立的相互作用关系之中。换言之作为万物本原的“气”,就相当于现代科学中的“场”,但内涵更为广泛。“场”是看不见、摸不着、无结构的,但其内部却能产生无穷的作用。

“气”这个字是名词,也是个动词,可理解为使气畅通运行。正气与邪气的斗争,实际上就是两类细微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木是火的物质基础,但显然火并不等同于木。气,虽然是物质运动的表现,但气并不等同于物质,只有运动才能产生。比方说寒气,就是一个功能概念。水谷精气中的精微部分,就是营气。我们由此看到了“气”所蕴含的生命性特征,它具有“弥漫的、兼容的”整体性特征。所以作为中医特有的行气医术,是指自觉、主动地采取一定方法,去激发、强化、优化人体之气的功能,以达到养生、祛病、健康长寿之目的。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是生命体中一切消长、转化、亢害承制、相辅相成关系的最终承载者。中医学着重把人视做生命功能状态和信息传导的流动过程。在整体层面上,以气为本质。中医“气”理论只是古代哲学思想“气”理论的衍生,但在中医实践领域却发挥了最大的应用。气之体固然重要,但气之用则决定着抗病和康复的能力。

概而言之,肿瘤内生损伤元气;手术、放化疗攻邪耗损元气;情志失调耗伤元气;睡眠障碍损伤元气;错误的生活、行为、认知方式损伤元气。虽然病机复杂,但总体以元气亏虚为基本病机,故治疗过程中依据虚实矛盾的主次,确定治疗原则,培调元气治本虚,使元气精血化源充足,令营卫运行正常、气血调和。

病邪刚客于身,尚未成病即可见于“气”像。历代高水平的中医师,以其深厚经验,多能“观察”到病人体内精气沿经络循行的状况,提前发现端倪,然后辨证施治,做到早期治疗。低水平的医师一般只看重物质构成方面的变化,然而当物质构成发生异常时,病已成,患已深。

理血气而调逆顺,依赖调动、强化人体内在气机达到健身、祛病、益寿延年的方法,是否也有?“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正是中医当仁不让的使命。我长期感到无奈的是,中医隐含着大量原创性的好东西,然而却似乎总是处于一种欲辩无言的状态。现在的科学和医学研究方法、仪器及各种理论,也是一样,还不足以找到正确言说中医药终极奥秘的途径。

气的含义一是指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一是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如五脏六腑之气。它“细无内,大无外”“无不通透”,是生成万物的本源物质,并随着生物条件的转变而改变。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我终于可以说,气同样可以是物质的,不但可以定性,还可以定量,可以实现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的统一。

当今苦苦拼搏的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因为家庭矛盾、经济问题、名誉地位等生活事件,被生活反复打击,造成心神不宁、“心气不收”,进而影响人体内环境。他们脸色红而欠润,语言响亮,性格急躁,多言,易心烦、多虑,性欲减退,少寐或失眠,大便泄、溏或便秘,夜间尿频。

甚至年轻人也是如此。我已经八十岁了,有时和年轻人一起到远郊出行、上山,他们往往挥汗如雨,气喘如牛,体魄还不如我。我问他们,他们就说自己太忙了,没有时间锻炼。我看着这些年轻人,他们明显呈现出了老年人的虚证,生理衰老之态还不明显,但病理主要是肾及心脾之虚。他们体弱主要不是因为缺乏锻炼的原因,而是社会太过内卷,他们由于殚精竭虑而耗伤心营,心虚则气虚。我也告诉他们,这不光是锻炼能解决的问题,要辨证对待运动量,要懂得人体劳而勿伤等特点。

身心劳损与衰弱,是多因素影响、多系统受累的介于健康和失能的一种中间状态,表现为人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和抗应激能力减退,是当前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从衰弱的生理储备下降及抗应激减弱的内涵来看,劳累衰弱与中医学“正气虚弱”的意义十分接近。但正气的内涵外延更加丰富,还包括了机体的修复能力。中医学认为,如能善保养正气,可以做到“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反之,则会“年半百而动作皆衰”。

气的理论探索也让我对补中益气的方药更有所体会,

中医的学问是无数先贤集天文地理、人情物候海量信息综合分析而来,传统中医药理论复杂、博大精深,流派纷繁交融。方药其关键都是养“气”,积五十年临床观察、思考之经验而来,屡收显效,可致气机调畅,行血有力,周流不息,濡养全身。

总归而言,我从个人行医体悟出发,以“气”为根基,最适合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的诊察技术体系。中医药治病,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药物调理阴阳气血以纠其偏。中医辨证实质上是辨脏腑、经络之气的盛衰虚实,正所谓“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调气是防治疾病的旨归,患病机体由此得复,各种方法据此以立。我也支持新时代的中医人追求个性化的诊疗技能,并在坚守中医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学术思想上的勇敢创新。中医只有坚定沿着自己特有的方向前进,才会实现中医学本来赋有的重大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稳重陈述文字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毛绒文创走红,可爱经济何以“圈粉”年轻人

毛绒文创走红,可爱经济何以“圈粉”年轻人

在苏州博物馆里,打包“大闸蟹”成为了新晋网红。但是,这大闸蟹并不是鲜活的蟹,而是只能看、不能吃的毛绒玩具。眼睛大大、肚子...
李恒宾为南宁创作BGM

李恒宾为南宁创作BGM

10月31日,音乐人李恒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为南宁打造一首高质量的作品。”用音乐助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 据了解,...
中招互连APP正式上线 促进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便利化

中招互连APP正式上线 促进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便利化

为解决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和电子招标采购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数字证书(CA)跨平台、跨地区、跨行业互认通用及主体注册共享等难题,...
羽星科技数渠技术引领品牌拓展新渠道,羽星股份剑指纳斯达克

羽星科技数渠技术引领品牌拓展新渠道,羽星股份剑指纳斯达克

2024年以来,我国消费降级现象愈发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所增长,但增速放缓,且非必需品消费增...
襄水源头,生态之花: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文艺复兴

襄水源头,生态之花: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文艺复兴

在湖北省襄阳市,占地127亩的火石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始建于1991年,累计填埋63万立方米的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由于前期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